如何學密(一)

堪布慈誠洛珠 開示
  
今天講一講如何學密。作為修學密宗的人,在從發心到成佛的一系列過程中,為了讓自己的修行能夠如理如法,就應該按照以下次第進行修持:
  
一、學密的基礎—出離心和菩提心
  
我們以前也三番五次地講過,出離心和菩提心就是學密的基礎,為什麼在這裡還要反復強調呢?因為,作為修行人,必須要過這兩關,如果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,即使修再殊勝的、類似大圓滿等等的密法,也是徒勞無益的。只有在具備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基礎之上,才能正式入密修行。
  
華智仁波切講過:在沒有出離心、菩提心的前題下,即使閉關九年修大圓滿,也不能播下解脫的種子。這不能不讓我們深思,在所修的是大圓滿,時間不是一兩 天或幾個月,而是九年,修行方法不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,而是以泥封門、謝客、斷絕所有外界往來的情況下,卻因缺少出離心和菩提心,而不能播下解脫的種子。 這足以讓我們警醒:如果不具備出離心和菩提心,就可以淪落到如此地步——修了九年大圓滿,卻不一定能播下解脫的種子!所以,對任何一位修行人來說,出離心 和菩提心都極為重要。
  
很多人因為缺少這些知識,只知道密宗殊勝無比,就好高騖遠,妄想不修加行而一步登天。疲於奔命地去接受密宗灌頂,不亦樂乎地修習密宗,最終卻竹籃打 水、收效甚微。這一切過失,不能歸咎于密宗,而是因為基礎不牢所導致的結果。所以,學密的人必須具備出離心和菩提心,這是顯密的共同基礎,是趨入一切修行 不可或缺的首要條件。
  
所有的無上密宗都十分強調出離心和菩提心。譬如,在修生起次第之時,一旦離開空性見和慈悲心,即使能將佛像觀想得一清二楚,也毫無意義。同樣,正如經 書所言,如果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,即使念誦了上億的本尊心咒,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。所以,一切修法的關鍵在於出離心和菩提心。目前,有不少居士在沒有修 好出離心和菩提心,不懂得生、圓次第的情況下,盲目地念誦一些本尊的修法儀規,以圖獲得收效。於此必須提醒諸位,這是沒有太大意義的。
  
顯宗、密宗都一致認為,一切萬法都隨發心而定。《開啟修心門扉》中也講過,如果某人是為了今生(圓滿)而修行、放生、供僧、供佛……,即使這一世能如 願以償,其結果也不過如此;如果因前世業力而未能如願,這些善行也不會引發絲毫出世間果報。因為在修行之時,他從來沒有考慮過解脫、度眾生、成佛等等,而 僅僅是為得到今生今世的幸福快樂,既然其發心已經如此明朗,那麼其所做善業又怎麼可能變成解脫之因呢?決不可能。
  
經書裡也有這樣的比喻:如果有一個人被饑餓所逼迫,正萬般無奈地掙扎在生死線上,假如不立即進食,幾分鐘後就會被死神奪去生命。這時,如果讓他到國王 的寶庫中去取寶,他首先應該選擇什麼呢?絕對是食物。因為,寶庫中的其他金銀珠寶雖然珍貴,卻無法解決瀕臨餓死的困境。對此時此刻的他來說,價值昂貴的金 銀珠寶是毫無用處的。同理,生起次第、圓滿次第雖然極為殊勝,但對沒有基礎的人而言卻太高深了。目前,我們暫時還不需要生圓次第的修法,當務之急,還是出 離心和菩提心。

還有一個比喻:古代東西方很多城市都有城牆,必須經過城門方可進入城內。假如此城只有一門,再無其它入城門徑,每一個想進城的人就必須通過此門。城裡 有很多人家,一旦進城之後,想去哪一家都可以隨心所欲。但是,如果沒有經過此門,便只能徘徊於城外,永遠無法進入城內。這個比喻說明,出離心和菩提心就是 趨往修行之城的唯一門路,在出離心和菩提心生起以後,大圓滿、大手印、時輪金剛或生起次第、圓滿次第的修法,便可隨意選擇。但在沒有生起出離心與菩提心之 前,想修成這些法,無異於螳臂擋車,實在是自不量力的愚蠢之舉。

所以,現在我們不必急不可耐地去修大圓滿或生起次第等密法,而是要首先生起堅定不移的出離心。因一時環境等因素,偶爾產生的出離心是不可靠的,故爾要反復修習,一旦生起,就要令其穩固不退。生起出離心別無它途,唯有人身難得、死亡無常等外四加行的修法。
究竟什麼是劃分有無出離心的界線呢?宗喀巴大師在《三主要道》中要求:如果希求解脫的心念,日日夜夜從不間斷,才叫生起出離心。這個標準比較高,薄地凡夫一時難以做到,所以我們暫時只能提出一種較低層次的出離心衡量標準:
沒有出離心的人,只求今生世間圓滿及來世人天福報,此外便安於現狀、得過且過,沒有更高的追求;有出離心的人,可能偶爾也會有這些想法,或許也會喜歡 吃好的、穿好的、住好的。但是,在他的思想深處,始終有一種揮之不去的信念:這些不是生存的目的,只是一種臨時的生活方式和手段,是無關痛癢、可有可無 的,我的最終目標是獲得解脫!如果能有這樣的意識,就基本上可以算是具備了出離心。說一千道一萬,總而言之,學密法的人一定要修出離心!
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