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rchive for 認識佛教

如何學密(二)

第二是修菩提心。

今天我們不講菩提心的具體修法,而是要再次重申,學密之人必須要有菩提心!某些密宗教派認為,沒有菩薩戒就不可能得到灌頂,也就不可 能有密乘戒。因為在三戒中,下下是上上的基礎,即別解脫戒是菩薩戒的基礎,沒有別解脫戒就沒有菩薩戒;菩薩戒是密乘戒的基礎,沒有菩薩戒就不可能得到密乘 戒。因而,修學菩提心在密宗裡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。 繼續閱讀文章 »

Leave a comment »

如何學密(一)

堪布慈誠洛珠 開示
  
今天講一講如何學密。作為修學密宗的人,在從發心到成佛的一系列過程中,為了讓自己的修行能夠如理如法,就應該按照以下次第進行修持:
  
一、學密的基礎—出離心和菩提心
  
我們以前也三番五次地講過,出離心和菩提心就是學密的基礎,為什麼在這裡還要反復強調呢?因為,作為修行人,必須要過這兩關,如果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,即使修再殊勝的、類似大圓滿等等的密法,也是徒勞無益的。只有在具備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基礎之上,才能正式入密修行。 繼續閱讀文章 »

Leave a comment »

西藏生死書-覺悟的諾言

覺悟的諾言

在現代世界中,只有極少數人具有了悟心性的品質。因此,即使要我們想像覺悟到底是怎麼回事,
或覺悟者到底是怎麼樣的人,都是難事;如果要我們開始想像我們自己也可以覺悟,那就更難。

我們的社會,雖然極力強調生命和自由的價值,事實上卻認定我們只應追求權力、性或金錢,時時刻刻都需要逃避與死亡或真實生命的接觸,如果有人告訴我們,或我們認為自己可能有潛力時,我們自己都不能相信;如果我們真的相信有精神轉化這一回事了,我們都會認為只有過去的大聖人和上師才辦得到。達賴喇嘛經常提到,在現代世界中,許多人都缺少自愛和自尊,我們整個展望,都建立在自己的能力有限的錯誤信念上。這就否定了我們有可能覺醒的一切展望;更可悲的是,違反了佛法的中心思想:我們本來是圓滿具足的。 繼續閱讀文章 »

Leave a comment »

西藏生死書-無常的訊息

無常的訊息:死亡之中有什麼希望?
更深入探討無常,你將發現它有另一個訊息,另一個面目,
它將帶給你偉大的希望,它將打開你的眼睛,讓你看見宇宙的基本性質,以及我們與它之間的非凡關係。

如果一切都是無常的,那麼一切就是我們所謂的「空」,也就是說,一切都沒有任何持久、穩定和本自具足的存在;一切事物,如果能夠看見它們的真正關係,必然 不是各自獨立的,而是相互依存的。佛陀把宇宙比喻成一個廣大的網,由無數各式各樣的明珠所織成,每一顆明珠都有無數的面向。每一顆明珠本身都反映出網上的 其他明珠,事實上,每一顆明珠都含有其他明珠的影子。 繼續閱讀文章 »

Leave a comment »

西藏生死書-認真看待生命

認真看待生命

只有懂得生命是多麼脆弱的人,才知道生命有可貴。有一次我在英國參加一項會議,與會者接受英國廣播公司的訪問。同時,他們採訪一位瀕死的婦女,她過去從來沒有想過,死亡竟然是如此真實,所以恐懼不已。現在她知道了,她只想對在世的人說一句話:「認真看待生命和死亡。」
認真看待生命並不表示我們要像古時候的西藏人一樣,一輩子住在喜馬拉雅山裏坐禪。在現代社會中,我們必須工作謀生,但不可以受到朝九晚五的生涯所纏縛,對 於生命的深層意義毫無認識。我們的使命是求得平衡,發現中道,學習不要沉溺在現代生活的享受中,關鍵在於單純,不要以外界活動來過分伸展自己,而是要讓我 們的生活越來越簡單。 繼續閱讀文章 »

Leave a comment »

西藏生死書-走過生死的旅程

走過生死的旅程
依據佛陀的智慧,我們確實可以利用生命來為死亡未雨綢繆。我們不必等到親密的人死得很痛苦時,或受到絕症的衝擊時,才去觀察我們的人生。我們也不必到死亡 時還赤手空拳地面對未知。此時此地,我們就可以開始尋找生命的意義了。我們可以全心全意、準確無比、心平氣和地把每一秒鐘當成改變和準備死亡與永恆的契機。
佛教把生和死看成一體,死亡只是另一期生命的開始。死亡是反映生命整體意義的一面鏡子。
這種觀點是西藏佛教最古老宗派的教義核心。許多讀者都聽過《中陰聞教得度》(或譯為《西藏度亡經》,Tibetan Book of the Dead)這部書。本書想說明和補充《中陰聞教得度》,討論的內容不只是死,還包括生,同時詳細解說《中陰聞教得度》未詳述的部分。在這個殊勝的教義裏, 我們發現整個生和死被當做一連串持續在改變中的過渡實體,稱為中陰(bardos)。「中陰」這個名詞通常是指在死亡和轉世之間的中間狀態,事實上,在整個生和死的過程中,中陰不斷出現,而且它是通往解脫或開悟的關鍵點。 繼續閱讀文章 »

Comments (3) »

西藏生死書-自序

自序
西藏是我的故鄉。在我六個月大的時候,就進入我的上師蔣揚•欽哲•秋吉•羅卓(Jamyang Khyentse Chokyi Lodro)位於康省的寺廟。我們西藏人有一個殊勝的傳統,就是尋找過世大師的轉世靈童。他們的年紀很小,必須接受特殊的訓練教育,準備日後成為老師。我被命名為索甲,雖然後來我的上師才認出我是拖頓•索甲(Terton Sogyal)的轉世。我的前世是一位名聞遐邇的修行人,他是十三世達賴喇嘛的上師,也是蔣揚欽哲仁波切的一位老師。
就西藏人來說,我的上師蔣揚欽哲算是高個兒,站在人群中總是比別人高出一個頭。他滿頭銀髮,剪得短短的;慈顏善目,幽默風趣;耳朵豐滿,有如佛陀。但他最吸引人的地方,並不是這些,而是他在揚眉瞬目和優雅舉止之間,流露出的智慧和高貴。他的聲音渾厚迷人,開示時,頭稍後傾,法音潺潺而出,美如詩篇。雖然他 法相莊嚴,卻平易近人。 繼續閱讀文章 »

Leave a comment »

關於因果關係的開示

關於因果關係的開示

今天作一個簡單的開示,談一談因果的問題,其中包括因果的本體、分別、支分細節以及對因果的疑問。

什麼叫做因果呢?比如說一個人去偷盜,偷了東西以後,在他的身口意中哪一個是因呢?我們經常講的業,在這裏和因是一回事。偷盜人用手去抓一個東西放到 自己的包裏,這是不是叫做因呢?當一個人心裏想:我要去偷這個東西,這個起心動念是因嗎?上述身口意行為當中到底哪一個是因?一切有部和唯識宗對於因果有 很多不同的觀點,但是,在名言諦中比較究竟的是唯識宗所闡述的觀點。他們認為,每一個人自從無始以來到成佛之間,都有一個心的相續,此心相續有時候有眼耳 鼻舌等五識,有時候沒有,無論它有怎樣不同的分別,總有一個恒時不滅的存在,叫阿賴耶識。造了業以後,就會在阿賴耶識裏播下一個種子。還有一個比喻是:下 雪的時候,將墨水倒在雪裏,雪就變成了墨水的顏色,雪化之後,在地上就可以看到這種顏色。同樣的,如果以煩惱去造業,當這個煩惱消失的時候,這個業就會留 在阿賴耶識上。業(或因)是一種特殊的能力,如稻穀的種子,我們肉眼看不出它能發生稻芽,但是它確實蘊藏著這樣的能力,同樣,當阿賴耶識上播下一個業的 “種子”,經過一段時間,因緣成熟後,它就會產生出“果”,這個果也叫報應。所以因(或業)的本性就是阿賴耶識上這種特殊的能力。
繼續閱讀文章 »

Leave a comment »